近十年种子价格稳步上涨,推动因素有哪些?育种进入分子时代后,转基因推广,将如何引领竞争变局?
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已超1300亿元,未来增长空间有多大?门槛较高,区域性强,迭代加快……行业还有哪些特征?
01
市场规模已超1300亿元,短期增长空间不大
02
行业门槛较高,区域性强,迭代加快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》定义:种子,是指农作物和林木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,包括籽粒、果实、根、茎、苗、芽、叶、花等。种子产业链可分为″育、繁、推″三个环节。具体而言,育:指育种,种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诞生之泉;繁:指扩繁(制种),商品种子″工厂化″生产;推:指种子商品化市场推广,包括种子销售渠道网络。
本质上,″育、繁、推″是一个种子品种从科研到商品的必备环节,是完整的″一体化″运营体系。
2022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为1332亿元。中国种子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如何?
回答这个问题,可以从种子市场增长的驱动因素来分析。理论上,种子需求量 D主要由种植(播种)面积S、单位用种量U(播种方式、作物品种)所决定:D=S*U。
①种植面积S。2022年中国耕地总面积19.14亿亩。中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,″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″。因此,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总体上难以增加,但种植品种结构可以适度调整。
②单位用种量U。不同品种单位用种量差异较大。科技进步可以减少单位用种量,如种子发芽率提升,玉米播种可以从单穴″多粒播″转为″单粒播″,玉米亩均用种量由2013年2.03千克下降至2022年的1.81克。
③商品化率。因杂交后代性状出现分化,种植者难以杂交制种,故杂交品种商品化率可以达到100%;而常规种子种植者可以自选留种,当常规种子市场销售价格较高时,种植者选择采用自留种子而不从种子企业购买。常规水稻、常规棉花、常规油菜、小麦、大豆、马铃薯等商品化率均未达到100%,但因国家良种补贴,商品化率也不断提高,能否留种是种子价格差异和商品化率高低的原始源泉。
④种子价格。近年来,种子行业持续加快产品″升级换代″,国家持续提高稻谷、小麦最低收购价格,种子价格总体上有所提高。
此外,种子国际贸易市场也是种子供需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基于物种安全,各国对农作物种子进出口均有严格限制。中国种子国际贸易额总体上进口额大于出口额,2022年进口金额为5.4亿美元,出口金额为2.6亿美元。(1)进口:主要从美国、日本、丹麦等国进口黑麦草种子、蔬菜种子、花卉种子。(2)出口:主要向巴基斯坦、菲律宾、荷兰等国出口水稻种子。
因此,中国种子市场规模主要考虑国内需求,短期增长空间并不大。根据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,按照2022年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零售价格和种植面积计算,2022年中国种子市场终端市值1332亿元。如果按照种子公司产品销售价格测算,种子企业市场空间1062亿元左右。此外,基地代制(繁)型种子企业销售收入113亿元(产品主要销售给具有品种权的种子企业)。值得关注的是:种子行业渠道费用还是比较高的,如2022年达270亿元左右,占终端市场销售收入的20%。种子市场是一个存量竞争市场。
中国种子行业具有行政许可、区域性强、产销跨年、迭代加快,等行业特征。
分析种子行业,必须了解种子行业自身的一些特点。(1)进入门槛较高。种子经营企业设立、产品上市销售均有相应的审批流程,必须获得相关许可证。种子行业监管的主要法律、法规有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》(2021年修订)、《中华人民共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》(2021年修订)、《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》(2022年修订)、《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》(2022年修订)、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》(2017年修订)等等。其中,《种子法》和《植物新品种保护法》是中国种子行业监管的两部″基本法″,并与时俱进,不断适时进行修订。2000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》首次颁布实施,中国种子行业开启了产业化的商业化改革之旅,正式摒弃了″县域统一供种″经营体制,承认育种者权利,经营与管理分离。种子经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种企数量由2000年的2700家(县级以上国有种子公司)增长至2006年的8500家(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)。2011年8月农业部公布《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》,大幅提高了种子经营企业进入门槛:″两杂″种子企业注册资本要求由500万提高至3000万元,并要求固定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;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注册资本由3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以上。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企业逐步退出,种企数量逐步减少。2022年持有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为8159家,其中,包装销售本企业种子的企业数7020家,代制(繁)种子销售企业926家。
(2)种子产品品类多、适种区域性强。农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、日照等自然条件,中国地理上南北东西跨度较大,不同地区温度、日照差异明显,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,其产量差异非常明显,所谓″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″。因此,种子品种审定时均明确标明″适宜种植区域、种植季节″,实际也形成了该种子的有效销售市场。2022年5种主要农作物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2471个。其中,玉米948个,杂交水稻449个,常规水稻280个,小麦451个,大豆270个,棉花73个。2022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:玉米:裕丰 303,推广面积1621万亩,市占率2.5%;杂交水稻:晶两优华占,推广面积 567万亩,市场占有率2.6%;常规水稻:龙粳31,推广面积1044万亩,市场占有率4.5%。
(3)种子当年生产,次年销售。种子是种植业必备的生产资料,自然需要在农业生产开始前准备好。因制种生产与农业生产处于同季,故种企当年制种所产种子主要供次年农业生产用,跨年度生产销售,具有明显的季节性。以玉米种子为例:第一年4-9月田间种植、生产,10月回收成品种子,11-12月加工、包装;第二年1-6月销售商品种子。
(4)种子生产需要良好的天然自然气候条件。由于大田制种生产的自然开放性,难以避免气候条件变化影响,并实际形成了种子生产风险,如高温、低温、干旱、风暴等不利天气,致使单产下降,而种子生产投入则是刚性的,由此会造成当年种子生产成本大幅增加。反之,风调雨顺,制种丰收,则成本相对下降。2012年开始,原农业部在甘肃酒泉、张掖等地启动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,″十三五″期间,累计安排中央资金50多亿元支持制种基地建设。截至2022 年4月,国家级育制种基地达216个。其中,国家级制种大县96个,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20个。中国育制种基地主要分步区域:玉米:甘肃、内蒙、新疆、宁夏;水稻:四川、江苏、黑龙江;小麦:河南、山东、安徽;海南因常年气温较高,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。
(5)品种迭代、升级加快。理论上,种子新品研发周期较长。但目前中国主要农作物种子选育主要为″杂交技术″,具有某种性状的种质资源相对明晰,大多数新产品均源自相同的骨干自交系,新品选育路径清晰。例如,杂交玉米2011-2020年玉米种植品种主要源自PA(郑58)、四平头(昌7-2)、SS 群(PH6WC)、NSS(PH4CV)、欧洲德系(德美亚)。同时,审定准入门槛偏低,同质化品种多。2021年国家修订了玉米、稻品种审定标准,适当提高审定标准。如″真实性和差异性″审定中将稻、玉米审定品种与已审定品种DNA 指纹检测(SSR分子标记检测)差异位点数由2个分别提高至 3 个、4 个。同 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、不同试验组别、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应当<2个。
近十年种子价格稳步上涨,推动因素有哪些?育种进入分子时代后,转基因推广,将如何引领竞争变局? 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已超1300亿元,未来增长空间有多大?门槛较高,区域性强,迭代加快……行业还有哪些特征? 01 市场规模已超1300亿元,短期增长空间不大 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》定义:种子,是指...
农资市场,历来都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舞台。特别是在肥料这一细分领域,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将生意做大做强?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农资怎么才能把肥料生意做大的关键秘诀,帮助有志于创业加盟的您开启农资创业新篇章! 一、精准定位市场,抓住客户需求 农资行业,客户需求千差万别。要想把肥料生意做大,首先要对市场进行精准定位,了解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...
农资流通行业是指农业生产所需物资的采购、运输、储存、销售等一系列活动,这些物资主要包括种子、化肥、农药、农机具、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。它是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,上游为原材料及农资生产企业,中游为农资流通企业,下游直接面向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者。农资流通行业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影响,合理的农资流通体系能够确保农业生产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,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。 ...
据了解,全国农资保供平台以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宗旨,是由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、流通骨干企业共建、共享、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开放型平台。2023年,中国农资流通协会联合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、中国农药工业协会、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发起组建全国农资保供平台的倡议。近期,4家单位和各省级供销合作社向行业内骨干企业发出邀请,经过初步审核,240家农资生产、流通企业成为首...